北京國際音樂節20年 文化在這裡傳承發展

靜電機保養

餘隆指揮節日管弦樂團

為紀念肖邦誕辰200周年,鋼琴傢郎朗,指揮傢餘隆攜中國愛樂樂團,演奏作曲傢霍華德·肖創作的委約作品鋼琴協奏曲《毀滅與回憶》,這是該作品的世界首演正在舉辦的第二十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在10月14日特別策劃瞭一場“前所未有”的創舉,來自全國的九個交響樂團按照抽簽順序,從上午10點到晚上10點在保利劇院舉辦瞭一場裡程碑式的“交響樂馬拉松”演出,各大樂團首席還聚在一起,組成瞭北京國際音樂節節日管弦樂團,在演出中最後一個小時亮相。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不僅僅是一場超級音樂會,而是一次對中國交響樂團水準圖景式的展現。而新鮮亮相的節日管弦樂團更是一個新的契機,為推動中國交響樂的發展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路。

在29日舉行的閉幕音樂會上,觀眾不僅將見證文格洛夫對陳其鋼委約新作的演繹以及音樂節藝術總監餘隆與13歲少年鋼琴傢王雅倫的攜手,更會聆聽到第一支參演音樂節古典音樂會的少數民族團體——雲南苗族小水井農民合唱團的天籟之音。北京國際音樂節長久以來秉承的融合與創新理念,讓大傢看到瞭中國古典音樂的傳承與未來。20年來,北京國際音樂節不僅在傳承推廣、人才的迭代培養、公益的傳播上培養構建瞭一個廣闊的平臺,讓古典音樂在這裡發展,更是把傳承的概念賦予更廣闊的涵義,那就是讓中國瞭解世界,也讓世界瞭解中國。

二十年不斷的傳承靜電油煙處理機理念

從1998年的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始,傳承就成為餘隆和音樂節創業者的目標和方向。於是,在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就有著中國傳統名曲音樂會的演出,就有著日本小提琴演奏傢西崎崇子演奏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有著指揮傢亞倫·格日勒指揮的內蒙古青年合唱團的音樂會。

餘隆說:“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我們承擔著一項很大的社會責任,就是向西方主流社會傳遞中國文化,而這個主流文化的平臺很大一部分是靠音樂。我們要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上,用別人聽得明白的音樂告訴他們中國人在想什麼,中國人是怎麼看世界、看自己的。”

在這20年裡,從引進國外優秀的古典音樂作品到與國外音樂團體合作,再到向世界大師級作曲傢委約作品,北京國際音樂節經歷瞭化蛹為蝶的蛻變。2008年作曲傢陳銀淑應北京國際音樂節、蒙特利爾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國傢歌劇院及漢堡愛樂樂團的委約創作瞭《羅卡娜》,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啟瞭向國內外音樂傢委約創作的道路。2010年的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用從“序曲”、“呈示部”到“終曲”的委約三部曲,再一次印證瞭北京國際音樂節重視委約作品、對中國和世界樂壇做出的重要貢獻,也展現瞭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深刻理念和遠見卓識。直到今年陳其鋼的《悲喜同源》,北京國際音樂節已經有12部委約作品,以這樣的方式關註新的音樂創作和國際音樂的發展,期望為中國乃至國際音樂的發展留下一份音樂文化財富。餘隆說:“委約國際知名作曲傢為中國創作作品是今後的方向,因為要寫中國必須研究中國文化。現在中國對外國的瞭解遠遠大於外國對中國的認識,我們想打破這種神秘感。”

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主辦方那裡,傳承不僅僅是在音樂領域。而是通過音樂領域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不僅僅是將已有的古典經典演下去,更是將一種文化傳承下去,傳得更久遠。

把民族音樂的傳承當做己任

民族音樂的傳承也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發展歷程中貫穿始終。首屆音樂節時,在恭王府庭院裡舉行瞭一場別開生面的民樂演出,其中一個節目是由十位演奏者分別坐在庭院中的不同角落,演繹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當時這種新穎的表演形式和傳統的作品選定,還僅僅是為瞭讓外國人開開眼,但在此後的音樂節中卻不斷地強化、成熟與完善,音樂內容也從最初幾屆很形式化的“中國特色”——管弦樂曲、中國合唱曲、各種民樂演奏、少數民族音樂會專場等,逐步深化到在第四屆音樂節中推出的兩部很前衛的中國現代作品——譚盾的《臥虎藏龍》和協奏曲《永恒的水》,正是這兩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作品,在演出後引起強烈反響,成為媒體與學術界關註的焦點。

1999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上,交響評劇《乾坤帶》第一次將戲曲帶入音樂節。2004年,中國昆劇經典《牡丹亭》亮相北京國際音樂節。該劇劇本分上、中、下三本,連續上演三個晚上,總長度共九個小時。

《玫瑰三願》、《思鄉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嘉陵江上》……這些藝術歌曲在北京的音樂會舞臺上已經很少聽到瞭,但卻代表著中國古典音樂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階段。蕭友梅、黃自、夏知秋、趙元任、賀綠汀、丁善德等,他們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創作的藝術歌曲,是我國歌曲創作的基石。2011年11月19日,中山公園音樂堂的北京國際音樂節舞臺上,北京觀眾重溫瞭來自八十年前的這些藝術歌曲。北京國際音樂節希望通過這臺音樂會尋回中國藝術歌曲的傳統。北京國際音樂節把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當作己任,使得民族音樂成為能夠從這裡走向世界。

挖掘人才傳承音樂文化

北京國際音樂節總是在彌補樂迷遺憾的同時,給中國音樂人搭建起寬廣的平臺。從1998年創建之初開始,北京國際音樂節始終把推介和打造中國音樂傢和中國音樂作品作為重要內容,並在歷屆音樂節中加以堅持和完善。而且,幾乎每屆音樂節都要重點推出一個作曲傢、一到兩個演奏傢,其中相當一部分音樂傢在國外已經有所成就,卻欠缺一個適當的國內的展示平臺。這些飲譽海內外的音樂名傢中,包括大提琴演奏傢王健、作曲傢和指揮傢譚盾、鋼琴傢李雲迪、郎朗和作曲傢陳其鋼等。

北京國際音樂節還把目光聚焦在那些中國“希望之星”的身上,給他們以鼓勵與期許。1999年11月9日,青年二胡演奏傢陳軍攜手法國裡爾國傢管弦樂團在北京國際音樂節舞臺上合作演出,他的演奏不僅折服瞭外國同行,也令觀眾反響強烈,讓陳軍“二胡上的帕格尼尼”的美譽不脛而走。青年鋼琴傢郎朗借助北京國際音樂節這個平臺,不斷地釋放出自己的音樂才華。2002年,郎朗曾隨紐約愛樂樂團參加過第五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當時郎朗年僅20歲;五年後的2007年,郎朗再次結緣北京國際音樂節,與柏林國傢樂團、中國愛樂樂團、班貝格交響樂團、巴黎管弦樂團合作,分別演奏瞭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等十部鋼琴協奏曲,令人嘆為觀止。

2009年10月16日除油煙機,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音樂會上,指揮林大葉甫一亮相就成瞭全場關註的焦點。這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傢宓多裡第一次與這麼年輕的指揮傢合作,也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第一次邀請“80後”指揮中國愛樂樂團。林大葉當年3月剛剛畢業於德國柏林音樂學院指揮專業。隨之而來的則是2010年,由北京國際音樂節與波士頓歌劇院聯合委約周龍作曲的歌劇《白蛇傳》也是由林大葉執棒。跟林大葉一起被北京國際音樂節“意外”選中的還有在第十三屆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金獎的19歲的鋼琴傢張昊辰。林大葉、張昊辰的“幸運”,源於音樂節對新人、新作的力挺。餘隆說:“音樂節就要有發現、發掘新人、新作的銳利目光,為這些新生力量提供展示的平臺,這是音樂節真正的責任。其實,中國第一流的人才不得瞭,而我們的機器並沒有完全開動起來。我們沒意識到中國現在除瞭經濟之外,文化力量是很強的,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們經常想拿一些自己覺得很好的東西去打動外國人,但經常不瞭解對話的環境在哪裡。”北京國際音樂節提供瞭這樣的一個對話平臺,被傳承的不僅是音樂,更是文化,而文化的傳承需要大批人才,北京國際音樂節就是這樣去挖掘人才,傳承文化。

文/本報記者倫兵

供圖/國傢大劇院

SourcePh" >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qgi264o4a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